堅人話離地城

堅尼地城Kennedy Town)位於香港島市區的最西端,南靠摩星嶺,北臨維港卑路乍灣,西與大小青洲隔硫磺海峽對望,東鄰石塘咀。堅尼地城是香早期被開發的地區之一,為維多利亞城的一部分。

2012/10/09

堅尼地城釣魚地


堅尼地城新海旁,是看海的好地方。照片中這個堅城尖沙嘴,其實在城西道上,設立沒有多少年,旁邊是巴士總站。

這裡也是釣魚的好地方,因為附近有排污入海的渠道口,多東西吃,哈哈,所以黎猛、石九公等魚很多,比起市區其他一樣能岸釣的地方,這裡的優點是水質較好,水位深,水底少石及建築垃圾不太勾鉤。

記得南海第一年休漁,那個夏天在這裡也能釣到一桶的鮫魚。

2012/10/03

伯大尼修院圖片



推開一扇鐵門,邁上一段斜坡,古老而精細的伯大尼修院,藏身百年大樹的婆娑樹影下。

秋天的日光,很溫暖;疾風,也很舒暢。伯大尼很歡迎我們,可惜一樣歡迎別人,這天的教堂又被新人book去行禮了。

替他們高興,也替自己無奈,又是只能看外貌了,無法進去修院內看看教堂的斑斕文物玻璃,未能上天台眺望附近的薄扶林全貌,那個二百年古村的風情。

2012/10/01

薄扶林伯大尼修院





博物館


舊路上的地毯式瓷磚

舊路


薄扶林伯大尼修院,位於薄扶林道139號,靠近薄扶林村及置富花園,是南區一個難得的法國建築景點,為香港法定古蹟,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修院由巴黎外方傳教會耗時兩年在1875年建成,作為傳教士的療養之所,將近140年歷史。

19世紀中葉,隨著中國大門被西方列強打開,各國傳教士在中國活躍起來。其中巴黎外方傳教會決定在薄扶林設立療養院,讓在遠東地區傳教的傳教士患病後有地方休養。白德禮神父出任首任院長。

1949年中共執政後,在內地的傳教士相繼離開,加上醫藥進步,伯大尼修院的角色逐漸減低。在作為療養院期間,共有101位神父在此病逝。1974年傳教會遷出,翌年售予香港置地,原先計劃拆卸興建往宅,但香港政府提出以目前置富花園的地皮交換伯大尼修院及牛奶公司牛棚,因而變成為政府產業。

1978年,伯大尼修院交予香港大學出版社使用,並用作儲存書籍及檔案。港大在1997年交還伯大尼予香港政府產業署管理。

2003年,立法會批准香港演藝學院將伯大尼及隔鄰的牛棚進行復修工程,改建作其校舍,工程共耗資8,300萬港元,於2006年11月完工,變身為香港演藝學院古蹟校園。修復過程中,為尋找原屬伯大尼小堂的彩畫玻璃、聖像及祭台等陳設,豔醫學院負責人疲於奔命,但至今十二門徒聖像中仍有八個下落不明。

2008年伯大尼修院獲頒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以表揚其復修工程。伯大尼修院佔地18,000平方米,其中3,400平方米用作教學用途,其餘大部份設施會開放給公眾參觀及租用,包括惠康劇院、小教堂及包玉剛禮堂等。由地下酒窖改建而成的「法國巴黎銀行伯大尼博物館」,亦於2007年6月開放,接受團體申請參觀。

在眾多場地設施中,可供行婚禮用的歌德式小教堂是最受市民歡迎的地方,無需信仰,即可租場。

伯大尼修院的箴言「主啊!你所愛的病了!」刻於正門之上。據說,伯大尼是橄欖山東坡上的一個村莊,距耶路撒冷有1哩左右,是耶穌及其門徒在猶大地停留時,常常住宿的地方。伯大尼也是馬利亞、馬大和她們的兄弟拉撒路的家鄉,耶穌在那裏讓死去的拉撒路復活。

因此相信作為有醫療功能的伯大尼修院的命名,與該村莊有關,因那裡既是耶穌住宿休息的地方,也是令人復活的地方,好意頭。但在我看來,既然是醫院,而且是很多老年或重病傳教士最後待的地方,非信徒在這裡舉行婚禮未免那個。

由堅尼地城到伯大尼修院有很多車能搭,10分鐘可到。下路可以坐23路綠色小巴、40m巴士等,上路全部往香港仔、華富村、置富花園方向的車,基本都停薄扶林村站,在薄扶林村站下車,過馬路就是了,在中華廚藝學院旁邊的路走上去的話,是伯大尼修院的車道,那裡有頗大的停車場。


舊文回顧

摩星嶺白屋

↑ 攝於2010年7月。  ◎ 白屋是域多利拘留所的俗稱,位於域多利道及摩星嶺道交匯處,曾是港英時期皇家香港警察政治部的拘留所,六七暴動期間及之後,大批左派人士被禁錮於此。 雖然此史蹟不屬堅尼地城,但由於距離堅城極近,所以西環尾街坊心理上還是當它是西環的一部...